中国AI制药企业版图(2022终极版)
辞旧迎新之际,智药局为大家带来新一期的2022年度系列文章。
此前中国AI制药版图广受好评,非常感谢读者的支持和补充。至今为止,中国已经有超过80家与AI药物研发相关的企业。
本次年度版本,智药局将针对中国80家AI制药公司的成立背景、融资进展、研发领域、商业模式等方面做了深度的分析,希望读者能对中国AI药物研发产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。
俯瞰整个中国地图,中国AI制药公司主要分布于北京、长三角以及深圳。这些地方的无论是科研资源、人才资源,以及产业政策都对生物医药以及小微企业有较好的支持,吸引许多AI制药企业落户。
北京、上海和深圳三座城市深受AI制药企业的喜爱,每座城市都有超10家企业在此设立总部。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数AI制药企业是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,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系紧密,而北京、上海的科研资源丰富;另一部分则是这些城市的创投环境、生物医药产业都较为成熟。
另外,苏州和杭州也是AI制药公司落户的热门城市,苏州拥有本身具有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,而杭州近年来也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,包括加大科研院所和园区建设等。(拓展阅读:中国5大AI制药产业集群)
尽管部分AI制药公司总部并未落户热门城市,但其中很多公司也会选择在上海/苏州等医药产业发达的城市开设办事处,主要是为了更好链接产业以及获客。
嗅觉灵敏的张江走得最前面。2021年张江牵头成立了“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”,至今已经有20多家企业加入,包括AI制药公司、CRO、跨国药企等,扩大张江在AI制药的影响力。
上海还打造了张江集成创新产业园,该产业园位于张江科学城,以AI赋能为核心,聚焦于AI+生物医药、AI+医疗器械等领域,打造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集成创新区。
从图表中可以得知,中国AI制药公司最大的创业背景仍然来自高校和研究院的成果转化,是AI制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和引擎。
研究所和高校背景中,又尤其以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中科院为创业前沿阵地。这些机构中孵化转化出了包括华深智药(清华大学AIR孵化)、英飞智药(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)、燧坤智能(清华大学)、天骛科技(上海交通大学背景)等公司。
由于AI制药前沿交叉的属性,公司创始背景也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年轻化的特点,除研究成果转化外,还包括名校海归博士创业、资深药企专家创业、互联网公司、跨界创业者等。
例如中国最早一批造药新势力很多是归国博士们创办的,他们接触到海外前沿技术,对新事物抱有热情,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AI制药的先锋队,起到了开拓与教育市场的作用。
AI制药的另一大特色是互联网公司的参与,国外包括谷歌、IBM、亚马逊等公司,而国内也吸引了百度、华为以及腾讯的加入,它们广泛吸纳人才、开发算法模型以及和企业合作。据智药局观察,百度旗下的百图生科是互联网公司杀入AI药物研发中参与度最高、投入成本最大的一家。(拓展链接:杀入AI制药的互联网巨头,只有百度是认真的)
关于创业公司背景的介绍,我们此前的文章中做过详细的阐述,这里不再赘述。
从成立时间上看,中国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分别迎来了一波创业潮,分别有15家和24家公司成立。
2018年左右海外AI制药公司已经完成了技术积累,开始和传统跨国药企进行试水合作,带动了国内的创业激情;2020年前后,多家海外AI制药公司上市,也让中国AI制药行业步入了快车道,无论是融资、合作的数量都呈爆发阶段,资本的热情直接催生了2021年大规模的AI制药公司的成立。
例如许锦波教授回国创办分子之心,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算法研究所(Mila)的副教授唐建博士创办百奥几何,以及计算生物学大牛彭健博士创办华深智药,这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深耕多年的专家教授们,都选择回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司。
受2022年整体医药产业和投融资环境的影响,去年新成立的AI制药公司仅有两家。不少投资机构坦言,该赛道已经较为拥挤,另外公司创立和首次公开一般有滞后性,2023年或许将出现更多新公司。
从融资轮次中可以得出,中国AI制药企业整体处于早期发展阶段,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种子轮、天使轮、Pre-A轮及A轮阶段,占公司总数量的70%以上。
当前中国没有一家AI制药上市公司,再此前的结合融资轮次及成立时间可知,在行业发展上中国AI制药仍然较为稚嫩,未来仍将依赖于一级市场的支持。
仅有两家公司走到了D轮——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,两家公司可以称得上中国AI制药的双子星,均成立于2014年左右,目前已经成为业内独角兽。
从细分领域上看,AI赋能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初创公司仍然备受业内青睐,原因是小分子领域市场最为成熟、数据量最大,已在虚拟筛选、分子生成、ADMET预测、药物重定向等环节应用广泛。
以SaaS服务以及技术支持为主的公司均被归类为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,它们并未建设内部或合作管线,而是通过为企业提供AI研发平台、靶点发现与验证、生物标志物发现、结构解析等单个技术服务获得收入。
在商业模式上,AI药物研发企业有三种主流模式:AI SaaS、AI CRO和AI biotech,即售卖软件、服务和研发药物。
AI SaaS服务是指为客户提供AI辅助药物开发平台,最主要为用一套标准化的产品,通过平台为企业赋能,帮助企业加速研发流程,节省成本与时间。
AI CRO是指初创公司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,为客户更好地交付先导化合物或者PCC,再由药企进行后续的开发,或者合作推进药物管线。AI biotech则是以推进自研管线为主,较少进行外部合作的公司。
国内多数AI药物研发企业都会在SaaS服务商、AI CRO和AI biotech的商业模式中兼容两种或者三种。“自研+外部合作”已经成为主流,这也是很多传统药企倾向的合作模式,降低liscence in的风险。
决定企业商业模式有多种因素,但目前最重要的仍然是团队基因。例如有较强药物研发经验的公司以自研管线为主,而算法背景强的公司更加倾向进行SaaS和研发服务。
中国AI药物研发相关公司已经达80家之多,还会有新闯入者的机会吗?
据智药局调研,一些投资机构已经明确表示不再看AI制药项目了,因为市场已经非常拥挤,且已经走出来了如晶泰科技、英矽智能这样的头部企业,新成立的公司或许难以分得蛋糕。
但这并不代表AI企业没有新机会,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市场“退烧”的情况下,仍然有不少企业斩获了融资,以优秀的团队背景、市场定位、技术差异,结合新疗法新技术打动了投资人。
已经获得融资企业们应该专注于对业务的理解,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推进研发进程,而新公司们则应该思考差异化定位,在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,帮助企业获得更快更好的药物。
—The End—
推荐阅读